教师资格证总结

教师资格证

考试介绍

考试目的

  • 通过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查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严把教师入口关,择优选拔乐教、适教人员取得教师资格。

考试科目

  • 综合素质
  • 教育知识与能力
  •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 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笔试大纲

  • 综合素质
    • 先进教学理念
    • 法律法规
    • 职业道德
    • 文化素养
    • 基本能力
      • 信息处理能力
      • 逻辑思维能力
      • 阅读理解能力
      • 写作能力(弱项)
  • 教育知识与能力
  • 学习知识与教学能力

命题原则

  •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命题依据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突出育人导向、能力导向、专业化导向和实践导向

考试时间

  • 子主题 1

综合素质

职业理念

  • 教育观
    • 素质教育
      • 内涵(提速两全一个创伤)
        •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 全体性
        • 基础性
        • 全面性
        • 主体性
        • 发展性
        • 开放性
      •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 国家政策保障
        • 新课改推进
          • 具体目标
            •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 知识与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 自主学习
              • 探究学习
              • 合作学习
            •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 新课改教学观
      • 根据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 新教学观
      • 实施途径(学习过人)
        • 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 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学学生学习
        • 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 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 新评价观
      •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发展
      • 评价主体多元化
      • 评价内容综合化
      • 评价方式多样化
      • 评价过程动态化
  • 学生观
    • 以人为本
      • 内涵
        • 以人为本指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 学生观(一发两中毒)
        • 学生是发展的人
          • 学生身心发展有规律性(顺接不平互补差)
            • 顺序性
            • 阶段性
            • 不平衡性
            • 互补性
            • 个别差异性
          • 学生有发展的潜能
          • 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
        • 学生是独特的人
          • 学生有自身的独特性
          •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 学生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 教师观
    •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 教师职责
      •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教师价值
      • 满足教师个体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获取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 对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和人类做出巨大贡献,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精神财富,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新课改
      • 角色转变(促建研放)
        • 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
        •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 社区型开放教师
      • 行为转变(赞助盒饭)
        • 对学生-尊重、赞赏
        • 对教学-帮助、引导
        • 对自我-反思
        • 对同事-合作

职业道德规范

  • 教师职业道德
    • 主要内容(三爱两人一终身)
      • 爱国守法
      • 爱岗敬业
      • 爱护学生
      • 教书育人
      • 为人师表
      • 终身学习
    • 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 教师职业行为
    • 行为规范主要内容
      • 教师思想行为规范
      • 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 教师人际行为规范
      • 教师仪表行为规范
      • 教师语言行为规范
    •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 尊重学生
      • 了解学生
      • 公平对待学生
      • 严格要求学生
      • 热爱学生
    • 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 尊重家长的人格
      • 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
      • 形成良好的沟通习惯
      • 教育学生尊重家长
    • 教师与同事
      • 尊重、理解、协作
    • 教师与教育管理者
      • 尊重、支持

教育法律法规

  • 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 教师权利和义务
    • 权利
      • 教育教学权
      • 学术自由权
      • 指导评价权
      • 报酬待遇权
      • 民主管理权
      • 进修培训权
    • 义务
      • 遵纪守法
      • 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爱护尊重学生
      • 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 提高业务水平
  • 根据法律法规评价老师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 学生权利保护
    • 权利
      • 参与教育教学权
      • 获得经济资助权
      • 获得学业证书权
      • 申诉起诉权
      • 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
  • 根据法律法规评价学生权利保护问题

基本能力

  • 信息处理能力
    • 检索
    • 筛选、管理
    • 数据分析
    • office办公软件使用
  • 逻辑思维能力
    • 概念
      • 概念是最基本的逻辑思维形式,用于揭示和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
      • 限制(范围由大到小)和概括(范围由小到大)
    • 命题
      • 表示判断的句子,一般是陈述句
    • 逻辑推理
      • 类比推理
      • 数字推理
      • 图形推理
  • 阅读理解能力(必考材料分析题)
    • 理解重要概念-瞻前顾后
    • 理解重要句子-前后联系、文中位置
    • 筛选并整合主要信息和重要细节
    • 概括中心意思
    • 分析观点态度
  • 写作能力(软肋)
    • 命题方式
      • 命题作文
      • 话题作文
      • 材料作文
    • 写作技巧
      • 审题立意
        • 关键词分析法
        • 明辨关系法
        • 明确褒贬法
        • 主体分析法
      • 结构布局
        • 开头、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结尾
        • 开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结尾
        • 开头、正面论述、反面论述、联系实际、结尾
      • 开头写作
        • 概括式(概述材料,提出中心论点)
        • 设问式(提出疑问,给出答案)
        • 排比式(三排句子开始,表达论点)
        • 引言式(引经据典开头)
      • 主体写作
        • 论点
        • 论据
          • 摆事实
          • 讲道理
          • 引经据典
        • 论证
      • 结尾写作
        • 总结全文
        • 展望未来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

  • 概念
    • 广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 狭义:下一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 基本要素
    • 教育者
      • 主导作用
    • 受教育者
      • 主体地位
    • 教育影响
      • 纽带或中介
  • 起源
    • 神话起源说
    •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佩西能)
    • 心理起源说(孟禄)
    • 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 发展形态
    • 原始形态
    • 古代奴隶社会教育-中国及欧洲
    • 古代封建社会教育-中国及欧洲
    • 近代教育
    • 20世纪以后教育
  • 教育学人物及思想
    • 萌芽阶段
      • 孔子
        • 巩固性原则
        • 因材施教
        • 启发式教学
        • 实事求是
      • 学记
        • 教育与政治关系
        • 启发式教学
        •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 教学相长
        • 长善救失
      • 苏格拉底
        • 助产术(谈话法)
      • 柏拉图
        • 《理想国》
      • 亚里士多德
        • 《政治学》
        • 教育遵循自认原则
      • 古罗马昆体良
        • 《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
        • 教学过程:模仿-理论-练习
    • 创立或初步建立阶段
      • 培根
        • 《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教育学”
        • 科学归纳法第一人
      • 夸美纽斯
        • 《大教学论》
        • 班级授课制
        • 学年制
        • 泛智教育
          • 泛智论和教育适应自然
      • 洛克
        • 《教育漫话》
        • 白板说
        • 绅士教育
      • 培斯泰洛奇
        • 第一次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 卢梭
        • 《爱弥儿》
        • 回归自然,儿童为主
    • 规范教育学阶段
      • 康德
        • 《康德论教育》
        • 大学课程讲授
      • 郝尔巴特
        •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 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心里学
        • 传统教育中心:教师、课堂、教材
        • 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
        • 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 发展多样化阶段
      • 斯宾塞
        • 《教育论》
        • 反对思辨,生活准备
      • 梅伊曼、拉伊
        • 实验教育学
      • 杜威
        • 《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
        • 新三中心:学生、活动、经验
        • 从做中学
      • 凯洛夫
        • 马克思主义
        • 《教育学》
      • 杨贤江
        • 《新教育大纲》
    • 分化与拓展阶段
      • 布鲁姆
        • 教育目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 《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 布鲁纳
        • 《教育过程》
        • 学科基本结构
        • 发现学习
      • 赞可夫
        • 《教育与发展》
      • 巴班斯基
        • 《教学过程最优化》
  • 基本功能
    • 对象划分
      • 个体发展功能
      • 社会发展功能
    • 性质划分
      • 正向功能
      • 负向功能
    • 形式划分
      • 显性功能
      • 隐性功能
  • 教育与社会发展
    • 教育与经济(生产力)
      • 经济对教育制约
        • 制约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和规模
        • 制约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 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 教育对经济功能
        •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 教育对经的作用具有周期性长、反应迟缓特点
    • 教育与政治
      • 政治对教育制约
        •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 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 政治教育决定教育目的
      • 教育对政治功能
        •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 教育与文化
      • 文化对教育制约
        • 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 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 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 教育对文化功能
        • 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 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 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 教育与人口
      • 人口对教育制约
        • 人口数量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
        •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 人口流动影响教育资源分布
      • 教育对人口影响
        • 控制人口数量
        • 提高人口素质
        • 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 教育与人的发展
    •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 顺序性
      • 阶段性
      • 不平衡性
      • 互补性
      • 个体差异性
    • 个体身心发展动因
      • 内发论
      • 外铄论
    • 个体身心发展影响因素
      • 遗传
        •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 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 环境
        • 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 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个体发展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 教育
        •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个体主观能动性
        • 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 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教育目的
    • 概念
      • 广义: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 狭义:指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 层次结构
      • 教育目的-国家
      • 培养目标-学校
      • 课程目标-学科
      • 教学目标-课堂
    • 作用
      • 导向作用
      • 选择作用
      • 激励作用
      • 调控作用
      • 评价作用
  • 教育研究方法
    • 观察法
    • 调查法
    • 历史法
    • 实验法
    • 教育行动研究
    • 教育叙事研究
  • 发展趋势
    • 义务教育
      • 特点
        • 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 素质教育
      • 概念
        •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 面向全体学生教育
        • 全面发展教育
        •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
        •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育
    • 全面发展
      • 组成
        • 德育
        • 智育
        • 体育
        • 美育
        • 劳动技术教育
      • 关系

课程

  • 课程目标
    • 概念
      • 课程目标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 课程目标取向
      • 普遍性目标取向
      • 行为性目标取向
      • 生成性目标取向
      • 表现性目标取向
  • 课程类型
    • 内容属性
      • 学科课程
      • 活动课程
    • 组织方式
      • 分科课程
      • 综合课程
        • 相关
        • 融合
        • 广域
        • 核心
    • 管理、开发主体
      • 国家课程
      • 地方课程
      • 学校课程
    • 实施要求
      • 必修课程
      • 选修课程
    • 任务
      • 基础型课程
      • 拓展型课程
      • 研究型课程
    • 呈现方式
      • 显性课程(计划性)
      • 隐性课程
  • 理论流派
    • 知识中心课程论(赫尔巴特)
    • 儿童中心课程论(杜威)
    • 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 课程内容
    • 解决问题
      •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
    • 组织形式
      •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 直线式与螺旋式
    • 组成
      •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 教学科目设置是核心和首要问题
      •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
      • 教材
        •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 选择依据
      • 课程目标
      • 学生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 社会发展
      • 科学文化知识
    • 课程开发三大因素
      •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会影响课程开发
      •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有影响
      • 学科特征会影响课程的课程的编制
  • 课程评价
    • 主要模式
      • 目标评价模式(泰勒)
      •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
  • 新课改
    • 核心理念
      •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 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 理论基础
      • 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
      • 构建主义理论
    • 具体目标
      •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 学习方式上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 课程评价: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 课程评价要从总结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 课程结构
      • 九年义务教育
      •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 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 职业理念
      • 学生观
      • 教师观
      • 教学观

教学

  • 概念
    • 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 相关性
    • 教学与教育
      • 部分与整体关系
    • 教学与智育
      • 交叉关系
    • 教学与上课
      • 整体与部分关系
  • 意义
    • 教学是传播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 本质
    • 特殊认识过程
      • 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的认识世界
      • 引导性: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认识
      • 简捷性:认识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 教育性: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教学任务
    •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我国教学的首要任务
    •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 基本规律
    •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间接性规律)
    •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规律(发展性规律)
    •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规律(双边性规律)
    •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规律(教育性规律)
  • 教学过程
    • 激发学习动机
    • 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 巩固知识
    • 运用知识
    • 检查知识
  • 基本环节
    • 备课(前提)
      • 要求
        • 深入准确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 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特点
        • 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变化,不断更新备课内容
        • 用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准备。
      • 工作
        • 钻研教材
        • 了解学生
        • 设计教法
    • 上课(中心环节)
      • 要求
        • 目的明确
        • 重点突出
        • 内容正确
        • 结构合理
        • 方法得当
        • 表达清晰
        • 气氛热烈
    • 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
      • 要求
        •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 分量适宜,难易适中
        • 要求明确,规定完成时间
        • 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 课外辅导
    • 教学评价
      • 分类
        • 实施功能不同
          • 诊断性评价
          • 形成性评价
          • 总结性评价
        • 运用标准
          • 相对性评价
          • 绝对性评价
          • 个体内差异评价
        • 评价主体
          • 外部评价
          • 内部评价
        • 评价方法
          • 定性评价
          • 定量评价
      • 教学测试指标
        • 效度:测量的正确性
        • 信度:测试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难度:测试试题的难易程度
        • 区分度:鉴别力,拉开考生得分差距
      • 作用
        • 诊断、激励、调节作用
  • 教学原则
    • 直观性原则
    • 启发性原则
    • 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 因材施教原则
    •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巩固性原则
    • 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 教学方法
    • 语言性教学
      • 讲授法
      • 谈话法(问答法)
      • 读书指导法
    • 直观性教学
      • 演示法
      • 参观法
    • 实践性教学
      • 练习法
      • 实验法
      • 实习法
    • 研究性教学
      • 讨论法
      • 发现法
    • 情操陶冶教学
      • 欣赏教学法
      • 情境教学法
  • 教学组织形式
    • 常见教学组织形式
      • 个别教学制
      • 班级授课制(班、课、时)
      • 分组教学
      • 设计教学
      • 道尔顿制
      • 贝尔-兰卡斯特制
      • 特朗普制
      • 文纳卡特制
    • 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微课教学模式
      • 慕课(MOOC)

学习心理

  • 感觉
    • 概念
      •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 特性
      • 感受性
        •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 感受阈值
        • 能够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 关系
      • 感受性与感受阈值成反比,感受阈值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 分类
      • 绝对感受阈值与绝对感受性(一次感觉)
      • 差别感受阈值与差别感受性(差别)
    • 作用
      • 同一感觉
        • 感觉适应
        • 感觉对比
        • 感觉后效
      • 不同感觉
        • 补偿作用
        • 互相作用
          • 联觉
            •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 知觉
    • 概念
      •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 分类
      • 空间知觉
      • 时间知觉
      • 运动知觉
      • 社会知觉
        • 第一印象
        • 晕轮效应
        • 刻板印象
        • 近因效应
    • 特性
      • 整体性
      • 理解性
      • 选择性(对象性)
      • 恒常性
  • 注意
    • 概念
      • 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 分类
      •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 有意后注意(如盲打)
    • 品质
      • 广度/范围
      • 稳定性
      • 分配
      • 转移
    • 影响因素
      • 无意注意
        • 客观条件
        • 主观条件
      • 有意注意
        • 包括注意的目的与任务、兴趣、活动组织、人格、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等
      • 有意后注意
        • 对活动的直接兴趣及活动的自动化、高度熟练化
  • 记忆
    • 概念
      •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或回忆三个环节。从信息加工角度来说,记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 分类
      • 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区分
        • 形象记忆
        • 逻辑记忆
        • 情绪记忆
        • 动作记忆
      • 根据编码时间、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区分
        • 瞬时记忆(图像或声像)
        • 短时记忆(听觉编码或视觉编码)
        • 长时记忆(语义编码或表象编码)
    • 遗忘原因
      • 痕迹衰退说
        • 巴普洛夫
      • 干扰抑制说
        • 詹金斯和达伦巴希
        •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 动机说(压抑说)
        • 弗洛伊德
      • 提取失败说
        • 图尔文
      • 同化说
        • 奥苏贝尔
    • 遗忘规律
      • 艾宾浩斯
      • 遗忘曲线
        • 先快后慢
    • 品质
      • 敏捷性
        • 抓紧时间专心致志
      • 持久性
        • 加深理解合理复习
      • 准确性
        • 认真细致注意检查
      • 准备性
        • 组织得当牢牢巩固
  • 思维
    • 概念
      •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 种类
      • 思维内容
        • 直观动作思维
        • 具体形象思维
        • 抽象逻辑思维
      • 逻辑性
        • 直觉思维
        • 分析思维
      • 指向性
        • 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
        •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 创新性
        • 常规思维
        • 创造性思维
    • 基本过程
      • 分析和综合
    • 基本形式
      • 概念、判断、推理
    •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 流畅性
      • 变通性
      • 独创性
    • 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问题情境
      • 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 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 原型启发
      • 情绪与动机
  • 学习理论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 巴普洛夫
        • 狗进食摇铃实验
        •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 错误说
        • 桑代克
        • 猫开笼取食实验
      •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 斯金纳
        • 迷笼实验
        • 正强化和负强化
        • 正惩罚和负惩罚
        • 消退
      • 观察(社会)学习理论
        • 班杜拉
        • 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 认知学习理论
      • 顿悟说
        •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
        • 大猩猩叠箱实验
      • 目的说
        • 托尔曼
        • 白鼠迷宫
        • 认知地图
      • 发现说
        • 布鲁纳
        • 发现学习
      • 有意义接受学习
        • 奥苏贝尔
        • 先行组织者
      • 信息加工理论
        • 加涅
    •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 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马斯洛学习理论
      • 罗杰斯学习理论
  • 学习动机
    • 概念
      •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 动机分类
      • 一般分类
      • 奥苏贝尔成就动机分类
        • 认知内驱力
        • 自我提高内驱力
        • 附属内驱力
    • 功能
      • 激活功能
      • 指向功能(定向功能)
      • 维持功能
    • 动机理论
      • 强化理论
        • 动机是强化的结果
      • 需求层次理论
      • 成就动机理论
        • 力求成功、避免失败
      • 成败归因理论
        • 习得性无助
        • 三维度六因素
      • 自我效能感
        • 班杜拉
        • 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
        • 影响因素
          •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 替代性经验
          • 言语劝说
          • 情绪唤醒
        • 功能
          • 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
          • 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
          • 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 影响新行为的获取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 成就目标理论
    • 培养和激发
      • 培养
        •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 激发
        •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 正向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 学习迁移
    • 概念
      •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 分类
      • 迁移性质和结果
        • 正迁移
        • 负迁移
      • 迁移内容抽象和概括水平
        • 水平迁移(横向迁移)
        • 垂直迁移(纵向迁移)
      • 迁移方向
        • 顺向迁移
        • 逆向迁移
      • 迁移内容
        • 一般迁移
        • 具体迁移
      • 心理机制不同
        • 同化性迁移
        • 顺应性迁移
        • 重组性迁移
    • 迁移理论
      • 早期迁移理论
        • 形式训练说
          • 沃尔夫
        • 共同要素说
          • 桑代克、伍德沃斯
        • 概括说
          • 贾德
        • 关系转换说
          • 柯勒
    • 影响因素
      • 相似性
      • 原有认知结构
      • 思维定势
    • 促进学习迁移措施
      • 精选教材
      •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 学习策略
    • 分类
      • 认知策略
        • 复述策略
        • 精加工策略
        • 组织策略
      • 元认知策略
        • 计划策略
        • 监控策略
        • 调节策略
      • 资源管理策略
        • 时间、环境、努力、资源利用
  • 理解并运用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

发展心理

  • 理论
    •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皮亚杰
      • 心理、智力、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适应的本质是有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类同化和顺应
      • 感知动作阶段(0-2岁)
      • 前运算阶段(2-7岁)
      •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维果斯基
      • 层面
  • 情绪
    • 概念
      • 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境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情绪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部分组成
    • 分类
      • 心境
      • 激情
      • 应激
    • 理论
    • 情绪问题
    • 良好情绪
      •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 正确反应环境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 对引起情绪的侧记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 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 培养方法
      • 敏锐地察觉情绪
      • 平和地接纳情绪
      • 正确调整情绪
        • 宣泄
        • 转移
        • 调节认知
        • 积极的自我暗示
      • 有效表达情绪
  • 情感
    • 概念
      • 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 分类
      • 道德感
      • 理智感
      • 美感
  • 情绪与情感关系
    • 区别
      • 情绪通常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而情感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 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 在种系发展中情绪发生早,是人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发生晚,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具有
      • 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
    • 联系
      • 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离不开情绪
      • 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 情绪与情感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 意志
  • 人格
    • 概念
      •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
    • 特征
      • 独特性
      • 稳定性
      • 统合性
      • 功能性
      • 社会性
      • 复杂性
    • 结构
      • 气质
        • 胆汁质
        • 多血质
        • 黏液质
        • 抑郁质
      • 性格
        • 态度特征
        • 意志特征
        • 情绪特征
        • 理智特征
      • 认知风格
      • 自我调控(自我意识)
        • 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 发展经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再到心里自我的过程
    • 个体差异
    • 理论
      • 人格特质理论
        • 三我-弗洛伊德
          • 本我(快乐原则)
          • 自我(现实原则)
          • 超我(道德原则)
      •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 口唇期0-1
        • 肛门期1-3
        • 性器期3-6
        • 潜伏期6-11
        • 生殖期11以后
      •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 影响因素
      • 遗传的有限作用
      • 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 学校教育的影响
      • 社会实践对性格形成的作用
      • 个体主观因素
  • 身心发展特点
    • 子主题 3
  • 性心理特点
    • 性意识出现
    • 性情感发展变化
  • 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 正确认识青少年学生的异性交往
    • 把握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原则

心理健康与辅导

  • 心理健康概念
    • 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 包含两层含义:无心理疾病、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 心理健康标准
    • 智力正常
    • 情绪适中
    • 意志品质健全
    • 人格稳定协调
    • 自我意识正确
    • 人际关系和谐
    • 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 心理健康问题
    • 发展性问题
      • 自我概念发展问题
      • 人际交往问题
      • 学业发展问题
    • 障碍性问题
      • 焦虑症
      • 抑郁症
      • 恐怖症
      • 强迫症
      • 网络成瘾
  • 心理辅导
    • 目标
      • 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 原则
      •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 尊重和理解学生原则
      • 学生主体性原则
      • 个别化对待原则
      • 整体性发展原则
    • 方法
      • 强化法
      • 惩罚法
      • 消退法
      • 系统脱敏法
      • 来访者中心疗法
      • 合理情绪疗法
        • 非理性信念三大特征
          • 绝对化要求
          • 过分概括化
          • 糟糕至极

德育

  • 品德
    • 概念
      •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 品德结构
      • 道德认识
      • 道德情感
      • 道德意志
      • 道德行为
    • 形成一般过程
      • 依从
      • 认同
      • 内化
    • 影响因素
      • 外部因素
        • 家庭教养方式
        • 社会风气
        • 同伴群体
      • 内部因素
        • 认知失调
        • 态度定势
        • 道德认知
        • 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
    • 养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 有效说服
      • 树立良好榜样
      • 利用同伴群体约定
      • 价值辨析
      • 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 角色扮演
      • 小组道德讨论
  • 道德
  •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皮亚杰
      • 道德发展四阶段
        • 前道德阶段2-5自我中心阶段
        • 权威阶段5-8他律道德阶段
        • 可逆性阶段9-11自律道德阶段
        • 公正阶段11以后
      • 对偶故事法
    • 柯尔伯格
      • 三水平六阶段
        • 前习俗水平9以下
          • 惩罚与服从
          • 相对功利性
        • 习俗水平9-16
          • 寻求认可(好孩子)
          • 维护权威或秩序
        • 后习俗水平16以上
          • 社会契约
          • 普遍原则(原则或良心)
      • 道德 两难故事法
  • 德育
    • 概念
      • 学校德育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 基本内容
      •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 理想和传统教育
      • 集体主义教育
      • 劳动教育
      • 纪律和法制教育
      •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 基本规律
      •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
      •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质
      •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
      • 学生思想品德想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 基本原则
      • 导向性原则
        •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代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
      • 疏导原则
        •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 教育者要由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
        • 教育者应该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 教育者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
      •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 充分发挥教师集体作用
        • 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
        • 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
      • 因材施教原则
        • 深入了解学生
        • 根据学生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教育
        •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 知行统一原则(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 加强思想道德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 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 对学生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 长善救失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优缺点
        • 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 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 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 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教育学生个人影响集体
        • 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个性在集体中发展
    • 德育途径(一教二班三活)
      •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 课外、校外活动
      • 班主任工作
    • 德育方法(说实情,评世道)
      • 说服教育法
        •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 要富有知识i性和趣味性
        • 注意时机,善于捕捉教育契机
        • 以诚待人、语重心长
      • 榜样示范法
        • 选好学习榜样
        •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 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 实际锻炼法
        •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 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 坚持严格要求学生
        • 注意检查和坚持
      • 情感陶冶法
        • 创建良好的环境
        • 与启发引导相结合
        • 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 品德评价法(奖惩法)
        • 公平公正、合情合理
        • 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 注意宣传和教育
      • 道德修养法
        • 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
        • 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
        •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 新时期德育发展心主题
      • 生命教育
      • 生活教育
      • 生存教育
      • 安全教育
      • 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 班集体
    • 发展阶段
      • 组建阶段
      • 核心形成阶段
      • 发展阶段
      • 成熟阶段
    • 培养方法
      •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 子主题 3
  • 班主任
    • 工作内容及方法
      • 常规工作
        • 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 观察法
          • 谈话法
          • 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
          • 调查访问
        •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 组织班会和课外活动
        •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 操行评定
        • 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 个别教育工作
        • 优等生
        • 中等生
        • 后进生
    • 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基本内容和方式
    • 协调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方式
  • 课堂管理
    • 管理原则
      • 让全班学生迅速静下心来学习
      • 坚持要求全班学生予以充分配合
      • 对教室内一切情况保持警觉
      • 有清晰明确的对策来应对紧急情况
      • 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 不要在学生之间做比较
      • 遵守承诺,付诸行动
      • 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活动
      • 尽量把课堂常规事务全权交给学生
      • 顺利结束课程
    • 影响因素
      • 教师的领导风格
      • 班级规模
      • 班级性质
      • 对教师的期望
    • 课堂结构
      • 学生
      • 学习过程
      • 学习情境
    • 课堂气氛
      • 分类
        • 积极的
        • 消极的
        • 对抗的
      • 影响因素
        • 教师因素
        • 学生因素
        • 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 课堂纪律
      • 类型
        • 教师促成的纪律
        • 集体促成的纪律
        • 任务促成的纪律
        • 自我促成的纪律
    • 课堂问题
      • 原因
      • 方法
    • 师生有效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 真诚
      • 尊重与接纳
      • 同理心
  • 课外活动
    • 意义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
      • 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实现个性化
      • 课外活动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
      • 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方面有重要作用
    • 主要内容
      • 社会实践活动
      • 学科活动
      • 科技活动
      • 文学艺术活动
      • 体育活动
      • 社会公益活动
      • 课外阅读活动
    • 特点
      • 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 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 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 组织形式
      • 群众性活动
      • 小组活动
      • 个别活动
    • 组织管理要求
      • 有明确的目的
      • 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富有吸引力
      •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 教师心理
    • 教师角色
      • 家长代理人
      • 学生楷模
      • 知识传授者
      • 严格管理者
      • 心理医生
      • 学生朋友
    • 教师心理特征
      • 认知特征
        • 知识结构
        • 教学能力结构
      • 人格特征
      • 行为特征
    • 教师成长心理
      • 成长历程
        • 关注生存阶段
        • 关注情境阶段
        • 关注学生阶段
      • 基本途径
        • 加强理论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 借鉴他人经验,加快自身发展
        • 参与行动研究,提高自身素质
        • 反思教学经验
    • 教师心理健康
      • 问题
        • 职业压力
        • 职业倦怠
      • 方法
        • 教师要认识自我,加强个性修养
        •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 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增强教师角色适应能力
        • 学校帮助
        • 社会支持
打赏
  • © 2015-2024 DXShelley
  • Powered by Hexo Theme Ayer

请我喝杯咖啡吧~~~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