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天文历法

阴历 与 阳历

阳历,也叫太阳历,制定的基础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地球绕太阳一圈,就是一年。现在我们用的“公历”,就是太阳历的一种。

阴历被称作“月亮历”,是依据月亮的变化来修订的历法。月亮每经历一次从圆到缺的循环,就是一个月。

而农历实际上是一种兼顾太阳历和月亮历的历法,叫作阴阳历。这才是中国古人一直沿用的历法,也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阴历”(其实叫错了……)

补充:农历为什么不是阴历

在中国古代,一开始是使用阴历的,毕竟看月亮比看太阳还是方便不少。但是祖先们的主要岗位职能是种地,而月亮就不能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热量,这时看太阳就显得尤其的重要。另外,阴历的一年大约354天,与太阳周期(阳历)的一年差了11天,这样就会慢慢产生一些差异。一年两年可能还没什么感觉,可是过着过着,大家就从冬天过年变成了夏天过年,而且原本应该春天播种,也会因为这个差异顺延到秋天,这日子就没法过了。

于是勤劳智慧的祖先们又把阴历与阳历结合在一起,加上了闰月,创造出了农历。

农历是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确定的,根据月亮确定每个月,根据太阳确定一年,所以农历不是阴历或阳历,农历是阴阳历。节气根据太阳确定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这和农不农历没有冲突。

所谓的阳历就是公历,与二十四节气无关,真正按二十四节气计日的历法只有干支历,是黄帝创造并开始使用的,十二个节气日分别为十二个月的头一天,中气日在月中,如立春日为正月第一天,惊蛰日为二月第一天,清明日为三月第一天,…,八字,算命,择吉日都在使用这种干支历,也叫“老黄历”。

四季

农历 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为 孟春/仲春/季春。

农历 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为 孟夏/仲夏/季夏。

农历 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同理。

农历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季,同理。

二十四节气

24节气的确立既不是根据我们现在所说的阳历,也不是阴历来制定的,而是根据当初的干支历

古人把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 ,就形成了24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代表着地球在“黄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位置。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春: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

夏: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

秋: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

冬: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一月;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为四立

表示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的到来。夏至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

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表示昼夜等长。平分昼夜。

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十干十二支的合称、简通称为十天干十二地支,由两者经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对,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称为六十甲子六十花甲子年

古代中国用以记录年、月、日、时。

阴阳五行方位与天干地支

西

干支纪年

原则要求天干与地支配对使用,两两相配,始于甲子,终于癸亥,六十为一循环。

根据干支的构成条件,其循环周期必然是天干数和地干数的最小公倍数。而60正是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60癸亥

由序号得到对应干支是很容易的,序号除以10的余数就是天干的序数(如果余数是0,则为最后一个天干癸),序号除以12的余数就是地支的序数(如果余数是0,则为最后一个地支亥)。比如37号干支,因为37 mod 10=7(mod表示取余数),对应的天干是庚,37 mod 12=1,对应的地支是子,所以37号干支就是庚子。显然,一个整数除以10的余数就是它的个位数,这就使求天干更方便了。

而由干支推它的序号,也不困难。这其实就是一个同余方程组的求解问题,我们用初等数论中的中国剩余定理就可以解决。比如要算戊午的序号是多少,根据上面由序号得到对应干支的原理,很容易得到如下方程组:

{ x mod 10 = 5
{ x mod 12 = 7.

其中x是待求的干支序号。根据中国剩余定理,有:

x ≡ 6 * 5 - 5 * 7 (mod 60) = 55,

即戊午的序号是55.这和上面的对照表的是一致的。一般地,若天干的序号为m,地支的序号为n,则干支的序号为:

x ≡ 6m - 5n (mod 60) (1)

简单点说,如果6m-5n的结果是正数,这个数就是干支的序号;如果是负数,把它加上60就是干支的序号。

干支纪年转西历

天干用序号1至10表示甲到癸,地支用1至12对应子到亥。

天干用序号1至10表示甲到癸,地支用1至12对应子到亥。

6×天干 - 5×地支+3(或1983)+60n = 西历年份
即,设Year是西元后某个年份,H(heaven的首字母)是Year的天干(甲=1, 乙=2, 丙=3,….., 癸=10),E(earth的首字母)是Year的地支(子=1, 丑=2, 寅=3,….., 亥=12),则
{\displaystyle \mathrm {Year} \equiv 6H-5E+3{\pmod {60}}}

西历转干支纪年

公元后纪年换算公式:

将西元后年分减3,再除以10,所得余数即为第几个天干(余0则视为第10个);将西元后年分减3,再除以12,所得余数即为第几个地支(余0则视为第12个)。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干
地支
  • 例如:公元1995年

1995-3=1992,1992除以10的余数是2,所以是第2个天干——乙,1992除以12的余数是0,所以是第12个地支——亥,故公元1995年为乙亥年。

  • 再如:公元1861年

1861-3=1858,1858除以10的余数是8,所以是第8个天干——辛,1858除以12的余数是10,所以是第10个地支——酉,故公元1861年为辛酉年。

年份尾数与天干关系
0 1 2 3 4 5 6 7 8 9
天干
地支

公元前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表: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天干
地支

如:公元前155年

尾数5对应天干中的“丙”; 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中的“戌”。该年为丙戌年。 公元前8年则为癸丑年;公元前2年为己未年。

干支纪月

年上起月的歌诀,《五虎遁月歌》:甲己之年丙作初,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岁首从庚起,丁壬壬位顺流行,若问戊癸何方法,甲寅之上好推求。

具体的推算如下表[9]

月地支 节气段 中气 近似夏历月份 近似西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寅月 立春至惊蛰前一日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惊蛰至清明前一日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至立夏前一日 谷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至芒种前一日 小满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种至小暑前一日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至立秋前一日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至白露前一日 处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至寒露前一日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至立冬前一日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至大雪前一日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至小寒前一日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至立春前一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干支纪日

太过复杂。

干支纪时

时辰地支 UTC+8 甲或己日 乙或庚日 丙或辛日 丁或壬日 戊或癸日
子时 23时至1时 甲子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
丑时 1时至3时 乙丑时 丁丑时 己丑时 辛丑时 癸丑时
寅时 3时至5时 丙寅时 戊寅时 庚寅时 壬寅时 甲寅时
卯时 5时至7时 丁卯时 己卯时 辛卯时 癸卯时 乙卯时
辰时 7时至9时 戊辰时 庚辰时 壬辰时 甲辰时 丙辰时
巳时 9时至11时 己巳时 辛巳时 癸巳时 乙巳时 丁巳时
午时 11时至13时 庚午时 壬午时 甲午时 丙午时 戊午时
未时 13时至15时 辛未时 癸未时 乙未时 丁未时 己未时
申时 15时至17时 壬申时 甲申时 丙申时 戊申时 庚申时
酉时 17时至19时 癸酉时 乙酉时 丁酉时 己酉时 辛酉时
戌时 19时至21时 甲戌时 丙戌时 戊戌时 庚戌时 壬戌时
亥时 21时至23时 乙亥时 丁亥时 己亥时 辛亥时 癸亥时

阴阳

阴 与 阳

五行

五行中每一行都有不同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之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发热、向上之特性;“土曰稼穑”,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之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之特性;“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之特性。古人基于此种认识,将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之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之抽象性能。

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

参考

二十四节气

年份推断干支纪年和纪日

打赏
  • © 2015-2024 DXShelley
  • Powered by Hexo Theme Ayer

请我喝杯咖啡吧~~~

支付宝
微信